地址:东莞市南城街道宏图路232号汉远华坚数字智造园2栋512A室
电话:0769-33366756
邮箱:417668173@qq.com
邮编:523000
网址:http://www.enghotel.com
4月20日,碧桂园发布最新消息称,核心联盟企业凤悦酒店及度假村正式宣布成立,组织管理全球逾500亿元酒店资产。近年来,地产商由于自身的物业、财力等优势,一直都有一个酒店梦,从万达到世茂,再到现在的碧桂园,它们的酒店投资逻辑是什么?在后疫情时代,如何做好布局和运营,做出心心念念的“超级酒店”品牌?
碧桂园500亿的酒店梦
背后是一步什么棋?
据碧桂园公布的资料显示,凤悦酒店及度假村定位为高品质酒店资产运营商,目前管理全球逾500亿元酒店资产,为超过100家高品质酒店提供运营和资产管理服务。
这家新成立企业旗下运营管理着碧桂园凤凰、碧桂园假日、凤悦、凤颐、凤悦轻尚、碧熙、碧岚、凤祺等八大各具特色的酒店和公寓品牌,拥有客房总数达30000余间,覆盖中国及海外50多个城市。
据了解,凤悦酒店及度假村公司未来计划立足核心城市,并挖掘新兴城市市场潜力,覆盖“投、融、建、管、退”酒店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和服务模式,将全面进军中高端酒店市场,为酒店提供投资定位、融资策略、设计建造、运营管理、资产交易等全方位资产管理服务。不过,该平台更多是独立于碧桂园之外的第三方机构,由原碧桂园酒店集团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创立,虽目前接手的多是碧桂园酒店,但之后会探索更多的市场化运营。
也就是说,该公司更多是想借碧桂园母品牌的力量,去做轻资产的酒店运营。
碧桂园为什么要这样做?
事实上,以住宅开发为主业的碧桂园在上市前便开始了酒店业务发展。2000年元旦,随着“顺德碧桂园度假村”正式对外试业,碧桂园酒店集团开始探索自己的酒店品牌和产品线。
不过,经过20年的发展,碧桂园酒店业务其实并没有做出影响力,基本只是扩阔了非住宅项目业务的经常性收入来源,使得物业收入组合更加多元化。
当然,碧桂园也积累了不少经营酒店的经验,经历过重资产经营模式的压力,2017年,碧桂园开始卖掉一些经营效果不好的酒店,成功“瘦身”,2019年酒店收益达到42.65亿元,为20年最高。
随着疫情对旅游业和酒店业的重创,以另一个房产大佬金茂来说,2020年一季度3437间运营房间累计入住率为25.1%,去年同期为75.6%,同比下降66.9%;累计平均房价为1408元,同比下降7.5%;累计每间房收益为353元,去年同期为990元,同比下降64.4%。而当年从万达接盘的富力地产,199亿“接盘”万达77家酒店,如今已经负债3千亿!
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,加上外部环境所迫,促使碧桂园开始真正用心的打酒店牌,实行轻资产输出战略。 #02
地产商的酒店梦,搞轻搞重都是学问
当然,有梦想是对的,能不能做成功是另外一回事。一位大型酒店集团CEO曾跟我交流过地产商玩酒店,他毫不客气的说:地产商玩酒店,不改变地产思维的话,一定是昂着头进去,屙着屁出来!
——思维没有对错,地产商是地产思维,运营相对短板。他们玩酒店的逻辑,一般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:他们有房子(物业),有资金实力,所以一般情况下,都喜欢自己搞酒店;
第二阶段:搞着搞着发现情况不对,他们开始联合国际国内高端酒店集团品牌,联手搞;
第三阶段:搞着搞着就以为已经学习到了别人的精髓,于是就开始闹矛盾,觉得自己可以做品牌矩阵,然后开始轻资产品牌输出。或者自持一部分,轻资产输入一部分,轻重并举。
在地产大鳄搞酒店的军团里,世茂的搞法,目前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,世茂涉足酒店业务,主要分两个阶段,以下针对这两个阶段作简要分析。
第一阶段:2004-2014年。2004年起,世茂开始布局酒店业务,2005年在上海佘山开业了第一家酒店。在随后10年的时间里,酒店业务跟随地产主业陆续进入多个二线城市,以作为房地产开发的“加分”业务。2004-2014年,这10年间开的酒店主要签约的都是国际酒店品牌进行管理。世茂比较清楚自己作为地产方,缺乏管理酒店的经验和运营,所以更多酒店项目还是联合国际酒店品牌。
当然,在地产“黄金十年”的发展期,引入国际大牌酒店,也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拿地的要求设定,世茂酒店产业这样布局,也有这方面的因素。
第二阶段:2015年以后。累积了一定酒店管理经验后,世茂在2015年开始成立企业自管酒店,国际大牌管理的酒店在一二线城市,特别是优势地段的溢价率很高,但是跟随房地产进入三四线城市,它们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。所以世茂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。
2015年,世茂成立了创立6个酒店品牌,其中包括4个全服务系列——奢华度假酒店御榕庄、豪华五星酒店茂御、到标准五星酒店世御,再到酒店世公寓茂御居。与此同时,酒店业务也开始尝试轻资产投入,并在当年在上海租赁投资了几家酒店,并初步建立了2个轻资产酒店的品牌,睿选和睿选尚品。
2017年,世茂集团和和喜达屋资本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,双方各出资1亿美元成立合资酒店公司,用于以国内一二三线市场为重点的拓展轻资产酒店业务。其中世茂持股51%,喜达屋资本持股49%。世茂在酒店业务上的定位也逐渐清晰,轻重资产并行,作为未来的策略方向。
当然,在轻重资产布局上,世茂尽管也走了不少弯路,特别是造成了资金链上的“流动性隐忧”,世茂在持有物业上沉淀了大量资金,运营压力加大。数据显示,特别是2017、2018两年,世茂在深圳、上海等地自持了不少酒店、高楼资产,企业负债率一度较高。
不过,世茂酒店发展之路,总体还算平稳。世茂的多元化被定义为“大飞机战略”——地产开发是核心“主体”,酒店管理、物业服务、商业办公、文化娱乐为坚实“双翼”,高科技、医疗、教育、养老、金融等投资,则成为世茂平衡发展的关键“尾翼”。主体先行、双翼辅助、尾翼后备,三大方面构筑了由“城市运营”向“为城市赋能”转化的通道。
事实上,2019年,世茂的多元化战略已颇有成效。数据显示,世茂物业、商娱、酒店三大业务2019年营业额分别为25亿元、18亿元以及22亿元,营收合计65亿元,同比上升46%。
当然,并不能因此说世茂在酒店之路上已经成功,只能说刚刚起步,后疫情时代,像世茂这样的地产商做酒店,轻也好,重也好,轻重并举也好,不确定因素过多,风险一直在。
住宿业投资新浪潮,
单独上市“盘活”资产包
那么碧桂园、世茂这样的巨头房企,为何花如此心力,热衷做酒店?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“投资价值”——酒店业作为住宿业中最传统的业态,在投资体量和成熟度方面都最为领先,因为其具备较为稳定的投资价值。
从国际大背景来看,疫情前,根据仲量联行中国区酒店的相关调研报告,近两年来,尽管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仍然继续,但中国还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酒店流动市场。在亚太区2019年上半年的酒店投资总额中,中国贡献了25%,绝大部分的酒店交易集中在北京和上海。
对于地产商来说,进入多元经营时代,酒店作为优质投资项目,能够充分盘活地产商的“资产包”,充分赋能母公司品牌。以碧桂园为例,碧桂园大多数酒店均位于旗下物业发展项目内,建立初衷主要是对房产销售起到促进作用,为提升地产项目附加值和影响力而存在。
但同时,资产包如果盘不好,容易砸在自己手上,也是一把双刃剑。以碧桂园为例,经过10多年的酒店发展,过大的酒店资产包也给碧桂园带来一些压力。2017年,碧桂园酒店数量首次呈现下滑,从2016年底的62个酒店储备项目锐减到了48个,同时收益下跌了2%至16.74亿元。对此,碧桂园表示是由于处置了部分酒店。
2017年开始,正是碧桂园规模高速扩张的时候,从1000亿到3000亿到5500亿,直至坐上销冠。这一时期,碧桂园选择将酒店业务进行了瘦身。而后在2018年,酒店业务开始淡出碧桂园的年报,不再显而易见地独立呈现,而是并在了“包括物业投资、分拆上市前的物业管理、酒店经验及其他其他分部”里面,在营及筹备开业的酒店明细也被去掉。(是不是似曾相识?长租公寓效率不好,房企也喜欢把其财报从中去除。)
所以,世茂酒店总裁唐鸣也坦言,包括世茂、碧桂园、绿地等企业在内,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,伴随着开发业务开了不少酒店,走过不少弯路,也不了不少冤枉钱。
走的弯路,花的冤枉钱只要能够成为教训,倒不失为一笔财富。目前看来,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,但是世茂的酒店计划到2021年酒店数量达到300家。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、总裁许世坛就曾表示,希望2021年能够和拆分世茂酒店和物业的单独上市。
酒店拆分单独上市,其实也是不少地产商“盘活”资产包的一个重要手段。不过,无论是万达、金茂,还是绿地、碧桂园,在过去的多重努力下,并没有取得成功。以老牌地产商万达为例,酒店资产包甩售给富力后,富力不带没有爬起来,这两年对酒店产业又试图“东山再起”的万达,依然还差一口气,做的并不理想,作为中高端酒店知名品牌,去年,万达拥有已开业酒店85家,筹建及待开业酒店100余家,覆盖全球100余座城市。但根据今年3月底公布的财报,2019年,万达酒店没有挣到大钱,全年还净亏损1.5亿港元。
新品牌时代下
地产商如何打造“超级酒店”
碧桂园酒店能不能成功?现在不好下定论。和世茂酒店布局如出一辙,碧桂园酒店正计划开始做轻资产输出。过去20年,碧桂园酒店大多数时间是用于服务地产业务,没有想过对外输出酒店品牌。从去年5月开始,碧桂园对旗下整体酒店品牌做了梳理,在原有品牌进行升级同时,还建立了几个新品牌,并且通过成立新公司试图在酒店业务上打造品牌矩阵。
目前我国住宿业从高速度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,住宿业与房地产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,从地产配套住宿到住宿赋能地产,尤其是文旅地产的崛起,见证着消费升级的到来。
在此过程中,一个重要的标志在于业主方对于酒店投资逐渐趋向理性,业主方在建造酒店时更多关注到酒店的资产运营价值,而不单单是配套。
同时,住宿业早已不止最初单一的酒店住宿,已经向更加多元化的住宿发展,除了酒店的投资价值需要重新发现,更多存量非标住宿资产的价值也等待被挖掘。
正是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,酒店品牌是酒店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,精心打造的品牌可以在市场中带来持久的竞争力,带来直接可观的品牌收益。
所以,对于地产商们来说,在新品牌时代,迫在眉睫的是打造属于自己强烈IP的“超级酒店”品牌。不过,即使像世茂这样酒店品牌,尽管有“全球首个深坑酒店”这样的旗舰项目,几乎每一家世茂酒店,都成为了城市地标,但是行业品牌影响力也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。
个人认为,对于投资者,除了关心旅游和住宿行业的发展前景,住宿业作为他们的资产配置项目,最实际的莫过于眼前投资标的的成长性和资产增值空间。所以,进入新品牌时代,更多业主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酒店品牌的选择,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大牌已经不再是唯一选项,发掘自主品牌价值应成为一个努力方向。
所以,越来越多的地产商开始做自己的品牌,挑战传统的国际酒店和本土传统酒店品牌方。当然,正如前面所分析的,地产商做酒店存在天然的优劣势,他们的真正的品牌打造实力,还得时间去印证。
不过,可以肯定的是,无论是国际知名酒店品牌,还是本土酒店业各大巨头,抑或是地产商酒店巨头这样的“门外野蛮人”,扩大市场布局的同时,仍必须通过跨界合作、资本运作、强强联合、精细运营等多种方式,才有可能打造新时代的超级酒店品牌。
谁执牛耳?且看明朝!